公司动态 公司公告 往期活动

本月好书丨大崩溃:贪婪、丑闻与瑞士信贷银行的倒闭

2025-11-20

本期好书《大崩溃:贪婪、丑闻与瑞士信贷银行的倒闭》

作者:[美] 邓肯·马文(Duncan Mavin)


马文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国际金融记者。他目前任职于彭博社伦敦分社,担任编辑一职,此前还曾在《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巴伦周刊》和加拿大的《国家邮报》担任记者、编辑和专栏作家。他还著有畅销书《谎言金字塔》(Pyramid of Lies),该书是对格林希尔丑闻的政治和金融调查,被《星期日泰晤士报》称为 “英国版的《坏血》”。


几个世纪以来,瑞士银行以严苛的匿名体系为全球富豪提供服务,并借此积累巨额财富。但瑞士信贷银行的骤然崩塌,划破了瑞士银行业的所有伪装 —— 支撑这家巨头运转的,竟是腐败丛生、丑闻交织的组织根系,高管们空洞可笑的傲慢,以及银行内部贪婪阴险的文化。 


这座拥有 166 年历史的瑞士银行业堡垒,曾稳居全球金融的权力核心,但在该银行苏黎世总部的冷峻玻璃幕墙后,进行着为独裁者清洗黑钱,为毒贩打理赃款,甚至为前纳粹军官隐匿不义之财的不法勾当;瑞士信贷银行的高管更是把规则当废纸,将客户视为猎物,设计骗取了数十亿美元。邓肯・马文作者凭借独家内幕消息,采访了数十位内部人士,生动地呈现了瑞信丑闻缠身的没落过程:你会看到隐秘的银行文化如何滋生毒瘤,少数顶层决策者如何做出一连串自私到疯狂的决策,亲手将百年基业推向深渊。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一个金融帝国的覆灭史,更对整个银行业进行了手术刀式的深度解剖。翻开它,你将踏入那个从不轻易示人的金钱世界:贪婪在账本上狂欢,谎言被镶进合同条款,永无止境的野心则在一点点啃噬着每一条监管规则。


震撼、赤裸、毫无修饰 —— 这就是你从未见过的银行真相。


摘选


一、大崩溃:贪婪、丑闻与瑞士信贷银行的倒闭 


2025年10月15日,美国锡安银行和西部联盟银行分别披露两起因信贷风控漏洞遭欺诈案,两组借款人通过伪造抵押文件、虚假陈述等手段共计骗贷超 1.6 亿美元,暴露其信贷审批尽调不足、对底层资产核查松懈的问题。事件导致锡安银行股价单日暴跌 13%,西部联盟银行股价跌近 11%,74 家美国大型银行总市值单日蒸发超过 1000 亿美元。


而2025年以来,国内多家银行则现高管腐败漏洞,工行、农行等机构原高管通过违规放贷、与中介勾结、给关联方放“空壳贷”等牟利,涉案金额动辄数千万甚至数亿,凸显内部权力监督与风险管控的失效。


个体的腐败与欺诈并非孤例,它折射出系统性的溃败。正如最著名且惊人的瑞士信贷银行倒塌所揭示的:当贪婪成为常态,为罪犯洗钱、欺诈客户成为选项,再庞大的金融帝国也会从内部崩溃。


瑞士信贷银行曾是世界最大银行之一,成立于1856年,并被列为30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其倒闭可能危及全球金融体系。该银行客户涵盖富豪、跨国公司及政府,例如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曾是其重要客户。可以说,瑞信曾是“大到不能倒”的银行。然而它还是倒塌了。导致其崩溃的,是内部腐败丛生、高管傲慢,以及贪婪的文化。该银行曾为独裁者洗钱、为毒贩处理资金,甚至为前纳粹军官隐藏财产;高管也屡次欺诈客户,合谋骗取巨额资金。


彭博社记者邓肯・马文通过采访内部人士,记录了瑞信的衰落过程,并写入《大崩溃:贪婪、丑闻与瑞士信贷银行的倒闭》一书。书中揭露了一个充满贪婪与欺骗的金融世界:贪婪操纵账目,合同藏匿谎言,野心不断侵蚀着每一条监管规则。


震撼、赤裸、毫无修饰——这就是你从未见过的银行真相。


二、瑞士“丑闻银行”的诞生 

作为一个被大国包围的小国,瑞士的生存策略是保持中立,避免卷入其他国家的战争。对瑞士银行而言,中立的另一面是保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的银行成了那些寻求保护财富免受战争破坏的人的首选之地。战后,德国、法国等地为了支付重建费用而不断提高税率,这促使富人将资金转移到苏黎世、巴塞尔和其他瑞士城市。现金如潮水般涌入瑞士银行的金库。到 1929 年,瑞士的人均银行存款金额是世界上最高的。然而,这种资金流动导致了国际摩擦,也成了现代瑞士银行业第一起重大金融丑闻的导火索。  


1932年深秋的巴黎,法国警方突然造访瑞士巴塞尔商业银行办事处。在警方查获的文件中,超过千名法国政商精英通过瑞士银行转移资产的记录清晰可见,涉及金额高达20亿法郎,相当于如今的数百亿欧元。 


这场调查在法国掀起轩然大波。面对确凿证据,法国议会通过决议要求严惩逃税行为。而在瑞士,巴黎政府的强硬手段遭到了金融界人士和政治家的强烈反对,他们主张捍卫瑞士的银行保密传统,银行业保密传统在爱国情绪中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最终,这一事件逐渐平息,但瑞士本土的金融体系却拉响了警报。过度扩张国际业务的瑞士大众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引发了波及全国的挤兑潮。面对可能蔓延的金融风险,瑞士政府不得不动用相当于年度预算四分之一的资金实施救助。  

这场危机成为瑞士金融立法的转折点。经济危机得以避免,但政府干预的代价是政治家要求对银行业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在重新审视银行业监管框架时,1934年《瑞士联邦银行法》应运而生。这部法律在强化政府监管权限的同时,正式将银行保密义务提升至法律层面,规定泄露客户信息将承担刑事责任。 


这一制度虽然有利于银行自身,却以牺牲透明度和良好治理为代价。事实上,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保密法成了掩盖瑞士银行一些最恶劣不当行为的遮羞布,并导致了一种不道德的银行业观念,这种观念支持并掩盖业内的不良行为。   


在银行保密制度的保护下,瑞士信贷银行及其许多竞争对手为盗贼权贵、独裁者、残暴的强权人物和腐败官员提供服务。其服务的欺诈者和罪犯名单不断拉长,银行的不当行为频繁发生,且遍布全球。  


1964 年,英国政治家乔治·布朗曾称瑞士银行家为“苏黎世的侏儒”。由于接连爆出的丑闻,瑞信银行被瑞士公众视为“丑闻银行”。种种丑闻还导致了更多银行监管措施的出台,包括要求瑞士信贷银行在本国不再开设新的分支机构,于是瑞信把目光放在了扩展海外业务上。


三、 百年瑞信一夜崩塌:谁杀死了瑞士信贷?


面对瑞士信贷岌岌可危的局势,危机委员会紧急探讨了合并、清算或国有化三条出路。


2022年11月,瑞士央行行长约尔丹向联邦委员会披露瑞信危机,提议准备560亿美元紧急流动性及千亿政府担保方案,引发政界震动。尽管前财长毛雷尔随后宣称危机已缓和,但2023年1月新任财长谢勒-苏特在与瑞信董事长莱曼及瑞银董事长会面后,敏锐察觉到形势依然严峻。此后瑞信虽在达沃斯论坛竭力展示正常运营,实则内部持续恶化,随着资金持续外流和高管应对乏力,谢勒-苏特最终确信:这家百年银行已无力自救。


2023年3月,瑞士财政部长谢勒-苏特向瑞银董事长凯莱赫表示:要么由瑞银收购瑞士信贷,要么启动政府清算程序。面对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私人收购成为当局首选方案。


在紧急谈判中,凯莱赫提出苛刻条件:完全自主的裁员权、政府承担法律成本。瑞银团队连夜完成本需数周的尽调,而政府则承诺提供超过2500亿美元的流动性支持和100亿美元损失担保。


经过紧张博弈,收购价从初始的10亿美元最终确定为30亿美元。在亚洲市场开盘前的周日傍晚,随着瑞信董事长莱曼接受条款,这场震撼金融界的收购案终于落定。


瑞信看似突然的崩溃,实则酝酿数十年。这家拥有167年历史的金融巨头,最终在疯狂节奏的现代金融中倒下。但丑闻的余波未平——2023年4月,美国参议员揭露瑞信直至2002年才关闭前纳粹指挥官账户,更有与纳粹关联账户直到2020年仍在运作。数月后,美国司法部又加大对瑞信为俄罗斯富豪规避制裁的调查。


当尘埃渐落,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的长篇报告揭示了瑞信败亡的五大病灶。


商业模式:从未确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瑞信庞大的投行业务犹如“摇钱树”,利润丰厚却极不稳定。历任CEO都试图摆脱对投行业务的依赖,却总在“这里削减一点,那里削减一点”的修补中失败收场。结果就是:资源投入越来越少,竞争力越来越弱。在金融危机后市场强劲的黄金时期都难以盈利,注定无法存活。


公司治理:领导层集体失灵

监管机构直指,连续几任CEO和董事长都未能在高层设定强有力“基调”。“间谍门”事件和高管疫情违规只是冰山一角。最后几年里,高管如走马灯般更换,有效领导力荡然无存。


薪酬激励:缺乏业绩管理规范

最讽刺的是:在崩溃前10年,瑞信累计净亏损超20亿美元,却发放了约350亿美元奖金。无论银行盈利还是亏损,无论是因为出色管理还是不当行为,银行家永远赚得盆满钵满。


丑闻缠身:150亿美元罚款只是开始

自2010年起,瑞信因员工不当行为支付了超150亿美元罚款。但这只是直接损失——阿古斯爆仓、格林希尔资本等事件带来更大亏损。高管们深陷危机管理泥潭,无暇顾及日常运营。客户忍无可忍,监管机构也终于用尽“所有可用工具”。


资本与流动性:技术层面的致命伤

尽管瑞信始终满足监管要求的资本比率,但研究机构早已警告其“表象之下另有隐情”。有缺陷的商业模式导致亏损侵蚀资本,糟糕的治理让银行损失数十亿美元。真正的致命一击来自流动性危机。2022年10月的推特事件引发恐慌性挤兑,数百亿美元资金几天内大量流出。任何流动性缓冲在此面前都形同虚设。


那么,谁该负责?答案是“所有人”。这是一场“集体努力”的失败。数十年过度扩张、代价高昂的收购、接连不断的丑闻,瑞银董事长塞尔焦·埃尔莫蒂称瑞信是“特殊的银行失败案例”,但这只说对一部分。所有银行都面临相同的结构性难题:风险与回报、安全与盈利的权衡。


瑞士信贷的故事提醒人们:整个银行体系如此脆弱,而这种脆弱性,恰恰与现代经济深度依赖银行业的现实形成棘手矛盾。


瑞信的故事结束了,但贪婪与监管的战争仍在继续。



LONGRUN

欢迎关注长润君和


中国投资者网,投资者自己的网站(知权、行权、维权、调解专业服务平台):https://www.investor.org.cn

中国投资者网,投资者自己的网站
(知权、行权、维权、调解专业服务平台):https://www.investor.org.cn

合格投资者认定

敬启者:

在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前,敬请您仔细阅读本重要提示,并将页面滚动至本页结尾“接受”或“放弃”键,根据您的具体情况选择继续浏览还是放弃。点击“接受”键,即视为您已经阅读并认定自己符合合格投资者条件,且愿意遵守本提示内容。如您不同意其中任一条款,请直接关闭本网页。

1(1)合格投资者标准。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净资产不低于1000 万元的单位;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2)视为合格投资者的情形。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社会公益基金;依法设立并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投资计划;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投资者应当认真阅读产品法律文件,了解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产品是否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

2、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司网站刊登的产品过往业绩数据并不预示其未来的表现,本司不对产品的收益状况做出任何承诺或担保,投资者应仔细阅读金融产品的合同文件等以了解其风险因素或寻求专业的投资顾问的建议。

3、本网站刊载的信息。本网站所载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等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广告或销售要约,或买入任何证券、基金或其它投资工具的建议,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页所提供的数据做出投资决策。

本网站所载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等是我司认为合法或已公开的信息,但仅代表长润君合于发布当时的分析、推测与判断,可能您在阅读时资料的准确性或完整性已发生变化。长润君合会对来源于第三方的信息、数据、资料说明出处及来源,我司并不对第三方所提供之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充足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保证,公司或其股东及雇员概不对于本网站内第三方所提供之资料的任何错误或遗漏负任何法律责任,敬请投资者审慎鉴别、判断。

进入、访问与使用本网站,以及本条款与条件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解释。
特此提示!


拒绝

同意